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资料频道 > 如皋党史 > 史海回眸 > 正文

如皋·红色往事:黎明曙光

编者按 江水滔滔,红旗漫卷。如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她曾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15个红军游击区之一;也曾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的重要根据地;又曾是解放战争初期苏中七战七捷的主战场。无数英雄儿女在雉水大地洒热血、献青春,谱写了壮丽诗篇。为纪念这段光辉历史,值此建党91周年之际,本报特推出系列报道《如皋·红色往事》,追寻先辈足迹,缅怀革命历史,敬请关注。

吴亚鲁(1898-1939)

(资料图片)

在如皋城区东部,有一座烈士陵园,它始建于1952年,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基地之一。漫行其间,往昔的峥嵘岁月一幕幕呈现,将我们带到那个风起云涌、战火纷飞的年代。

  如皋第一位共产党员

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如皋各界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其中以青年学生行动最早,他们上街游行,宣传并发动工人农民起来革命。

在城河边,有一所创立于上世纪初的公立师范学校——如皋师范。当年,就是在这里,曾掀起过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校园内的一面“江海火种墙”就承载了这段历史的记忆,如师学生吴亚鲁在这里把江海平原最早的革命火种点燃。

1920年,吴亚鲁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宁期间,他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并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如皋第一位共产党员。其后,他回到如师,组织了一个名叫“平民社”的进步团队,并且办了一份报纸——《平民声》,在第一期,他就撰写了一篇《小学教师团结论》,号召教师们争取自己的人格,争取人生的权利。

“平民社”在如皋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其后,吴亚鲁受党组织派遣,离开家乡,前往外地从事革命活动,后于1939年在“平江惨案”中被国民党杀害。

  如皋第一个党支部

受“平民社”影响,很多如皋青年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陆景槐便是其中之一。1925年,陆景槐从如师毕业,这年夏天,他到上海参加上海学联演讲会活动并入党。1926年2月,陆景槐受中共江浙区委之命,回如皋发展党组织。在如皋西乡,他以鄂家埭小学校长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陆景槐的女儿陆希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父亲之所以选择在西乡农村开展活动,是因为过去如皋很穷,特别是那些西乡农民,生活更是困苦,所以他就在那里组织识字班,办夜校,成立农会,对农民进行教育。”

1926年9月,经上级批准,如皋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如皋县独立支部在鄂家埭小学正式成立,直属中共江浙区委领导,陆景槐任支部书记。

如今,鄂家岱小学原址已是一片农田,庄严的纪念碑静静伫立,在它的身旁,是蜿蜒流过的小龙游河。92岁的徐名善老人平时总喜欢来这里看看。他说:“当时我只有五、六岁,我父亲去上夜校,他回来后告诉我们说,学的是:‘你是人,我是人,人人该平等。’”

在鄂家埭一带,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觉醒的农民纷纷加入共产党,烈士沈百林就是其中之一。他的革命事迹令后人感到十分骄傲,他的孙子沈珍富告诉记者,祖父当时是支部委员,1934年被捕牺牲,因为是秘密埋葬的,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他的坟墓。在沈珍富的家中,至今珍藏着祖父沈百林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这算是沈百林留给后人的惟一物件了。

  中共如皋县委成立

如皋独立支部的建立,点燃了西乡劳苦民众的希望之光。其后不久,另外两个党支部也分别在如皋城内和如皋东乡成立。

1927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江浙区委,成立中共江苏省委,如皋县独立支部第一批与省委取得联系,并被批准建立县委,7月,中共如皋县委于如皋城福成庵成立,成为江苏省最早成立的八个县委之一。如皋人民的革命运动,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原市委党史办主任李实秋介绍说:“县委建立时的环境很紧张,蒋介石提出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共产党,福成庵的当家师父出身贫穷,她对我们共产党的主张十分拥护,县委成立后党的很多活动就是在福成庵内秘密进行的。”

随着岁月的变迁,位于南门的福成庵早已不复存在。为纪念这段光辉历史,如皋人在北门新建了福成庵,并且在福成庵绿地精心营造了一座“中共如皋县委诞生地纪念墙”,让这段珍贵的记忆永驻古城。□记者马志刚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邵金勇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