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档案局(馆)保管的如皋市政府全宗永久第4卷内珍藏着一份十分珍贵的“如皋县县政府通告(秘字第一号)”(以下简称“秘字一号通告”),即如皋县城光复通告。这样一份用毛笔写就、长约55厘米,宽约40厘米的通告,上面盖有一枚鲜红的“如皋县政府印”,由时任县长张继中亲笔签名而生效。通告的具体内容为:“由于我解放大军节节胜利,蒋匪在长江北岸之残余兵力,畏遭我军歼灭,纷纷撤逃,本县县城乃告光复。现本府自即日起移住本城,开始办公,特此通告周知。中华民国卅八年一月廿八日 县长张继中”。如皋县城光复通告的发布,见证了如皋全境解放,预示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如皋人民从此迈进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新时代。
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审视、细细品读这份微黄而凝重、短小而精炼的通告的时候,通告中那一个个穿越岁月时空、散发着淡淡墨香的字迹似乎正向后人言说着60多年前那个血雨腥风、战火纷飞年代厚重的历史秘密……
秘密一:“由于我解放大军节节胜利,蒋匪在长江北岸之残余兵力,畏遭我歼灭,纷纷撤逃,本县县城乃告光复。” 通告中的第一句真实地言说了这样的史实:1948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打响。随着战役的不断深入和解放大军的节节胜利,为配合淮海战役,如皋军民对敌人展开了猛烈的攻势,苏中、苏北地区的守敌纷纷溃逃,如皋城成功光复,如皋全境解放。
如皋市人民武装部、如皋市委党史办公室编辑的《如皋人民武装斗争简史》①详细地记载了如皋全境解放的过程。1948年9月下旬,随着济南战役的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苏北兵团乘胜南下,沿途国民党军队望风披靡。国民党军困兽犹斗,纠集第二十一师和整编第四师的五个团兵力,对如皋、如东和南通东部地区再次进行大规模“扫荡”。这是国民党军在苏中的最后一次大“扫荡”,史称“救死扫荡”。
如皋人民武装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奋起反击,相继攻克薛家庄据点、平毁马塘据点和多处工事。12月1~3日,如皋县团配合苏中一分区主力部队在如新线发起新的攻势,连克据点11个。至此,国民党军在龙游河以东地区的内线据点全被扫光,河东地区人民获得解放。在河西地区,国民党军也仅剩下如皋城、石庄、白蒲、丁堰、磨头等少数据点,犹如大海中的孤舟。
11月6日,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打响。迫于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从12月上旬开始,驻如皋地区的许多国民党官兵纷纷弃暗投明,携械投奔解放区。驻如皋城的国民党军第二十一师师部撤逃南通。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苏中国民党政权顷刻土崩瓦解。1月19日,驻石庄镇国民党军及自卫队仓惶逃往江南。1月25日,驻磨头镇国民党军队从南哨口逃往南通。
1月27日凌晨,驻如皋城的国民党军二十一师四三三团及国民党如皋县政府大小头目倾巢出逃。驻海安曲塘的解放军苏中一分区一团二营奉命前来截击国民政府军队,截获敌船两艘,缴获部分枪支及30箱文件。同日,驻丁堰、东陈的国民党军见到如皋城驻军南撤,也尾随逃命。
27日上午8时,分区一团二营官兵举行了入城仪式,宣告如皋城解放。28日(农历除夕)清晨,中共如皋县委、县政府以及警卫连和县团二营六连等部300多人进入如城,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如皋县政府随之以县长张继中的名义发布《如皋县县政府通告》周知如皋县城光复,县政府即日起移驻如城办公。同日,白蒲、林梓、季家市(时属如皋)等地守敌亦纷纷溃散。至此,如皋全境获得解放。
秘密二:“本县县城乃告光复”几个文字表明,如皋县城宣告解放。其实,如皋城此次的“光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次解放。这就是秘字一号通告言说的第二个“秘密”。
如皋城的第一次解放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的9月。《如皋人民武装斗争简史》和《如皋市军事志》②的详细记载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领略了当年那炮火纷飞的战斗场面:
1945年,世界反法斯西战争进入全面反攻。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如皋县地方武装和人民自卫武装在上级统一指挥下,积极投入了反攻战斗。伪军呈土崩瓦解之势,开始不战而逃。8月22日,驻石庄、新生港、四号港日伪军全部撤逃。如新线南段和江边地区全部解放。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字投降,但驻守如皋城的伪独立十九旅孔瑞五部及伪保安大队孟宪平部约三千人,拒绝向我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投降。这时,苏中部队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相继解放泰兴、兴化和逼退曲塘、海安敌伪后,主力迅速向南挺进,解放苏中三分区最后一个据点--如皋城。为配合主力作战,如西③、如皋(东)、泰县的县、区武装和民兵一万余人组成攻城大队,包围了如皋城于9月15日将如皋城包围,并迅速清除如皋四门外的据点。
9月16日,根据上级命令,参加攻城的我军主力部队三个团在苏中军区管文蔚司令员、吉洛(姬鹏飞)副政委率领下,全部抵达攻城前线。加上通如纵队和如皋县总队,攻城部队兵力约5000余人,另有民兵万余人参战。战斗由苏中军区特务旅旅长刘飞、政委符确坚指挥,特务旅二团、三团主攻西门、北门,苏中军区特务团攻打东门,如西县总队、通如纵队攻打南门。
21日上午,我军发起总攻。经炮火准备,战士们冒着突降的暴雨发起冲击。为让主力顺利越过陡涨的城河,民兵们用方桌叠上棉被,装上轮盘,推到河边掩护架桥。通如纵队施亚夫部二连副连长王先纪组织突击队,率18名勇士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终于从如皋南门登上城头,并打开南城门,让人民军队冲进城内,守敌终于瓦解,下午1时攻城战斗胜利结束。此役计生擒伪独立十九旅正副旅长孔瑞五、李瑞生、伪保安大队长孟宪平、国民政府如皋县长彭复中、伪县党部书记任一和等以下官兵3000余人,毙伤200余人,并缴获大批重炮和枪枝弹药。有关围攻如城的战况,当时延安的《解放日报》、《苏中报》、《江海报》、《江潮日报》等均作了报道。
同时,四分区军民为配合解放如皋城之战,于9月20日,打响围攻了丁堰之战,歼伪独立十九旅和县保安大队各一部,俘团副以下6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21日,驻白蒲、林梓的伪保安大队长朱开聪仓皇逃往南通城。至此,如西县全境解放。当然,由于后来国民党政府挑起的内战,在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1946年9月中下旬起,如皋又全面沦为敌后,如皋军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坚持斗争,直至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的解放,也就是通告中指的“如皋城光复”。
秘密三:通告中“现本府自即日起移住本城,开始办公,特此通告周知。”这一段文字表明,如皋县人民政府机关即日起移驻如皋城开始办公。那么,如皋县人民政府始建于何时何地,在移驻如皋城办公之前又驻于何方,在敌人进行“救死扫荡”的残酷环境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展转和艰苦的斗争而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呢?这就是这份通告言说的另一个秘密所在。
根据《如皋县志》(建国后)④“革命根据地县人民政权”条目记载,如皋县人民政府的前身是1930年(民国19年)5月始建于如皋西乡贲家巷的如皋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当时由工人代表2人,农民代表3人,士兵代表2人组成。下辖江安、卢港、石庄、镇涛等区及六甲、朝阳、陈堡等乡苏维埃政府。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于各区、乡成立土地委员会,领导开展平分土地的斗争。随着敌人的围剿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斗争的进入低潮,如皋县革命委员会也遭到严重破坏。
抗日战争暴发后,1940年7月29日,新四军东进至如皋境内,8月29日于卢港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如皋县政府,梁灵光任县长。同年10月,县政府机关随军东进如皋东乡,接管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叶胥朝为县长。另在西乡建立如皋西南行政公署。1941年3月,设置如皋西县政府。由季恺先后任行署主任和县长。如皋、如西县政府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先后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减租、减息、锄奸肃特及根据地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工作。为了打破日伪的清乡、扫荡和封锁,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清乡”反“扫荡”、精兵减政、大参军和大反攻以及疏浚河流等运动和措施,使抗日根据地政权不断得到巩固和壮大。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9月21日新四军收复如皋城,如西县政府机关进城复名如皋县政府,由叶胥朝任县长。原设于如皋东乡的的如皋县政府,改称如东县政府。如皋县政府根据《苏中管理战争罪犯及汉奸条例》,建立县惩处汉奸委员会。1946年1月,县政府开展群众性的惩奸运动,举行公审大会,惩处汉奸。1月5日,县政府于如皋城召开自卫战争紧急动员大会,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国民党挑衅内战。同年5-6月,领导全县开展“五四”土改运动。
抗日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然而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公然于1946年初挑起了内战。1946年7月,国民政府军队占领如皋城,如皋县政府迁至如皋西乡,改由陆植三任县长。8月,县政府动员全县民工6.8万余人,组织担架1.1万多副,手推车1.2万辆,送军粮50多万公斤,支援苏中战役在如皋的“三战”。1947年,组织全县开展土改复查运动,至8月基本结束。1948年2-7月,县政府组织发动军民投入反国民党政府的“扫荡”,至7月,国民政府军队在如皋至少损失兵力3400人。8月,县政府组织开展参军运动,出征常备民工支援淮海战役。
1949年1月如皋城光复,如皋全境解放,县政府复迁回如皋县城,先后由张继中、庄振华(代)任县长。这里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如皋第二次解放后的首任县长为张继中,正因为如此,“秘字一号通告”就由县长张继中签发生效。关于县长张继中,据《如皋县志》(建国后)和福州市新闻网2007年相关报道介绍,他1920年8月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940年5月参加江都县杨家桥抗日自卫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46年9月至1949年3月间,先后担任中共如皋县政府副县长、如皋县县长之职。1949年下半年起从如皋随解放大军南下,转战浙江、福建等战场。建国后先后担任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厦门市委副书记、福建省经委副主任、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副主任等领导职务。1981年10月起任福州市委书记、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85年6月起任福建省顾问委员会委员。2007年6月27日凌晨5时42分在福州逝世,享年87岁。
秘密四:通告上所盖的一枚鲜红的“如皋县政府印”章则言说了第四个秘密。
据当年保管、监用过如皋县政府大印的离休老干部徐运山回忆,通告中所用的这枚县政府大印,就是当年黄桥决战胜利后,新四军东进至如皋东乡时收缴的国民党如皋县政府大印。如皋县政府接管的这枚大印为铜质铸就,是中华民国江苏省政府颁发给如皋县政府的。关于这个说法,从《如皋市军事志·大事记》的记载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1940年10,黄桥决战胜利后,中共如皋县中心县委、如皋县政府随新四军三纵继续东进至如皋东乡,接管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据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国民党如皋县政府被中共如皋县中心县委、如皋县政府接管时,这枚大印理应在接管之列。
1939年底和1940年初,在全国抗日战场上,新四军一、二、三纵队在陈毅、粟裕的统一指挥下挥戈东进,进军苏中、苏北。由于当时的国民党省政府主席兼苏鲁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消极抗日,暗中勾结日伪,妄图消灭挺进纵队,并不时制造磨擦和挑起事端。同时挑唆驻泰州地区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部纠集十三个团的兵力向新四军发起进攻。经陈毅的努力争取和新四军各纵队的有力反击,最后以二李信守中立而告终。10月3日,不甘失败的韩德勤亲率26个团共3万余兵力,南下黄桥与新四军决战,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3个纵队9个团7000余人迎战,经过三昼夜激战,歼韩德勤主力八十九军等部1.10万余人。黄桥决战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夺取苏北抗日战领导权的历史任务和东进黄桥的既定目标。此后,根据陈毅等首长的命令,陶勇、刘先胜率三纵继续东进,接管了苏四区。“如皋中心县委和县政府奉命随军继续东进,在掘港召开了通如海启各阶层人民代表会议,任命了各县县长。如西(建国后的如皋)、如皋(建国后为如东)正式分设为两个县,叶胥朝被任命为如皋县长,并在东马塘正式接管了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一旅旅长兼如皋县县长薛承宗执掌的旧如皋县政府机关” ⑤。至于新成立的如皋县政府仍然沿用这枚老铜印原因,主要还是出于顾全国共合作抗日救国的大局考虑。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21日,新四军与如皋地方抗日武装收复如皋城,如西县政府奉命进城接管,复名如皋县,而原设于如皋东乡的如皋县政府,改称如东县政府。因此,原如皋(现为如东)县政府使用的大印又成为接管如皋城后的如皋县(原如西县)政府使用的大印。这就是1949年1月28日如皋城光复后,如皋县县政府第一号通告上所使用的大印仍然是国民党如皋县政府大印的真正原因。
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如皋县政府是何时停用这枚大印的,如皋市政府全宗的档案里并没有准确时间反映,只查实到从1949年9月15日起,如皋县政府奉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启用“如皋县政府印”小印的训令。同年11月20日如皋县政府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出现了一枚新的“如皋县政府印”章。另据徐老回忆,停用的旧政权大印,经由如皋县政府向苏北泰州行政公署缴销。后来如皋市人武装部和党史办因编辑出版《如皋人民武装斗争简史》和《如皋市军事志》的需要,曾向泰州方面提出将老铜印返还如皋的请求,结果未能如愿。徐老则根据自己的记忆进行了仿制(木质)。2009年建国60周年前夕,老先生又用这枚仿印制作了“国庆”印模图献给如皋市政府和如皋市档案局(馆)管保存,以此纪念如皋解放60年。
秘密五:就是前文所提及的在如皋城第二次解放的过程中,解放军苏中一分区一团二营奉命截击溃逃的国民党如皋守军时缴获的30箱文件材料。关于这第个秘密,“秘字一号通告”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反映,而是由如皋城第二次解放间接言说的。
关于30箱文件的截获,据《如皋人民武装斗争简史》记载,1949年1月26日,苏中一分区一团二营受令追歼逃敌任务后,由团副参谋长叶明章率领,从曲塘(今海安境内)急行军向南出击通如线,27日晨到达如皋城附近,发现逃敌后随即向东南追击,经短暂交火,敌拼命逃窜而去。我军在追击中于通扬河截获敌船两艘,缴获部分枪枝和国民党如皋县警察局文件30箱。《如皋市军事志》中也有记述:“(1949年1月)27日,驻如皋城的二十一师四三三团和如皋县国民政府县长潘涛以下倾巢出逃。分区一团二营奉命前来截击国民政府军队,截获敌船两艘,缴获部分枪枝及文件30箱。”这30箱文件现由如皋市档案局(馆)重点保存,这也就是如皋市档案局(馆)保管的旧政权档案要多于其他县(市)的根本原因。经鉴定,这30箱文件主要为国民党如皋县党部,三青团如皋分团,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江苏如皋县室,东皋贸易公司及情报组织,国民党如皋县自卫队、保安大队、警察局,国民党如皋县政府及区、乡公所感训所、军法室、管教室等部门1946-1948年间的重要文书档案。
最近,笔者经调阅如皋市档案局(馆)旧政权档案全宗卷和通过向老同事孙宗英的咨询了解到,建国后这部分档案先是由如皋县公安局接管,1981年底,因集中管理档案的需要,如皋县公安局向县档案馆进行了移交。这项工作当时就是由孙宗英老同志具体负责的。对于这次旧政权档案的移交,如皋市档案局(馆)全宗永久第62卷《如皋县档案工作大事记》也有过记录:“本年(1982年),县档案馆共接收组织部、公安局、宣传部、教育局等8个单位1967-1978年文书档案1298卷,民国档案2905卷。”事实上,当时的移交清单记录的移交时间为1981年12月22日。移交的数量为:“1芬特⑥18卷,2芬特103卷,3芬特395卷,4芬特2148卷,5芬特75卷,6芬特173卷,杂件14件,刊物资料及报纸等计345卷。”从1985年上半年到1989年9月,如皋县档案局(馆)经过初步整理,形成A101全宗18卷,A201全宗103卷,A202全宗395卷,A203全宗2148卷,A204全宗71卷,A205全宗173卷,A206全宗9卷,共计2917卷。20世纪90年代末,如皋市档案局(馆)对这部分档案进行了进一步整理和编目,实施了补全卷内目录、修复破损部分和重新加护封面等措施。目前又进行了卷内目录的数据化处理,使得这部分档案的利用和研究更为方便快捷。2006年,这部分旧政权档案入选南通市珍贵档案文献。
“秘字一号通告”见证了60年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如皋城解放斗争的历程。值此建国60周年之际,笔者将通告所言说的秘密略加阐述,以此缅怀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传统,从而激励和增进我们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
注:
①《如皋人民武装斗争简史》2000年8月由如皋市人民武装部和党史办编著,经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②《如皋市军事志》2004年11月由如皋市人民武装部和如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准印证号RGNK011。
③抗战初期,新四军挺进苏中、苏北后,因抗战的需要,如皋抗日民主政府分为如皋和如西两个县,如皋县管辖的范围大体为现在的如东县,如西管辖的范围大体为现在如皋市。1945年9月如皋城第一次解放后,如西县复名如皋县,如皋县改称如东县。
④《如皋人民武装斗争简史》P67。
⑤《如皋县志》(建国后)1995年由如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经香港新亚洲出版社出版。
⑥“芬特”是我国建国初期档案管理中对全宗(立档单位)的一种称谓,源自俄文对全宗的译音。1955年12月18日,国家档案局发出《关于改“芬特”为“全宗”的通知》,要求包括企业在内的档案部门将俄文译音的“芬特”一词改称“全宗”,将“芬特构成者”改为“立档单位”,将“国家统一档案芬特”改为“国家全部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