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在江苏苏中的通海如泰地区,曾活跃着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劳苦大众自己的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这支工农武装打土豪,惩恶霸,分粮食,焚田契,在苏北这一片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狠狠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使在白色恐怖之下痛苦呻吟的广大民众,看到了跟着共产党,斗争求解放的一线曙光。
1928年11月,南通特委召开通、如、海、启、泰(兴)、靖六县县委联席会议,传达讨论中共六大决议,总结“五一暴动”的经验教训,研究当前工作。要求各县深人群众,指导斗争,扩大组织,将重点放在开展游击战争上,积极筹备成立赤卫队,并将特委掌握的52支短枪中的42支分配给各县,其中又以南通、如皋为多。会后,各县党组织利用仅有的少量武装打击土豪劣绅,又缴获了一批武器,壮大了力量。不到一年,通海如泰地区的革命形势大为好转,党所领导的小型武装纷纷建立,发展壮大。这期间较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有:南通红军游击队率领5000余群众攻打土劣堡垒汤家苴,处决土劣汤廉臣的战斗;启东地区抗租税斗争;如泰工农红军(1929年4月成立)全歼国民党江安区公安分局警察队之役、攻占土劣堡垒申家埭之役、攻打反动地主武装保卫团据点卢家庄之役等。斗争实践越来越明显地要求各地分散游击性的武装组合成为能统一配合作战的红军队伍,红十四军正式组建的客观条件巳具备了。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决定组建红十四军。
1930年2月6日,通海特委在南通东乡的张家宅召开大会,正式宣布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即有60余名青年报名参军。不久,通海全区红军游击队进行统一编制,红军江苏第一大队改编为第一支队,支队长刘廷杰。如泰方面红军大队编为二支队,支队长由何坤兼任。
1930年2月,二支队解放通、如边境的尤三圩,旋由镇涛入平潮,转战于高家庄、刘家渡、卢家庄、长安市等乡镇,击溃各地保卫团,民心士气大振。4月3日,通海特委及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召开了数万军民参加的庆祝胜利、迎接“红五月”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成立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正式成立,并宣读负责干部名单:军长何坤,政治委员董畏民(后由通海特委书记李超时担任),参谋长薛衡竟,政治部主任余乃诚。会后,红十四军及通海特委负责人检阅了部队和赤卫队、农协、少先队等群众队伍,发表了《告工农及一切劳苦群众书》。
4月中旬,红十四军军部及通海特委决定进攻如皋土劣张朝汉的庄园老户庄,为此共组织了二支队三个大队及赤卫队和其他群众一万几千人参战,分三路进攻。但因庄内守敌力量较强,外围又有援兵呼应,故久攻不克。军长何坤是役牺牲。何坤牺牲后,李超时任红十四军军长兼政委。刘瑞龙任通海特委书记。
6月,二支队正式改编为一师,张世杰任师长。一支队改编为二师,秦超任师长。一师改编不久,国民党驻黄桥的“剿共总指挥部”即纠集数千地方武装进行八路“围剿”,红十四军在如皋六甲桥设伏,集中三个营兵力,歼敌先头部队一连大部,其余各路敌军闻风而逃,“围剿”即告破产。通海地区一支队在5月20日发起汤家苴之役,参加的红军、游击队及群众1.5万人,围攻当地封建地主势力的反动组织白龙党的顽固堡垒。是役,击毙白龙党首领汤虎臣及反动武装六七十人,打击了地主反动势力的气焰。固附近国民党军增援部队迫近,红十四军主动撤出战斗。二师师长秦超在战斗中牺牲。除这两次较大的战斗外,红四军各部转战于四甲坝、四杨坝、骑岸镇、华丰盐垦公司、徐家圃等地,打击了当地的国民党军队和土劣武装,逐步形成了通海、如泰两大游击区,拥有红军主力1500余人。
随着革命力量的有所壮大和客观斗争形势的逐步好转,本来已在党内滋生的“左”倾冒险思想也进一步发展。在“左”倾思想的支配下,中共江苏省委、通海特委对红十四军提出“会攻南通、截断长江,进攻上海、南京”等力不能胜的行动计划。同时,国民党巳对红十四军的活动加强了防范和“围剿”,调集熊式辉部、省警队等正规军向红十四军进攻,同时加强了地方反动武装保卫团的力量。在这种不利情况下,红十四军仍执行省委、特委的指示。在通海方面进攻金沙、东社、凤凰桥等地,如泰方面进攻蒋垛、石庄、黄桥等地,均遭重大挫折。其中黄桥之役则是葬送在红军内部的暗藏奸细、特务队负责人李吉庚、李治平之手。这时国民党军李长江等部已形成对红十四军活动区域的包围态势,在李吉庚、李冶平公开投敌后,不断率敌在游击区内对红十四军进行围追堵截,给红十四军各部造成极大的损失。至1930年9、10月间,在国民党政府军队“围剿”下,形势恶化,红十四军军部决定将红军分成4个游击队坚持斗争。不久,红十四军在如皋田家铺与李长江部激战失利,转入地下斗争,少数干部转移至中央苏区。
红十四军虽然失败了,但它在苏北这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心脏地区纵横冲杀,历时半年多,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地方地主阶级势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了革命思想,使反动派感到震惊和威胁,使江苏人民感到振奋和鼓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军 长 何 坤 1930.2-1930.9
李超时 1930.2-1930.9
政 治 委 员 董畏民 1930.2-1930.4
李超时 1930.5-1930.9
参 谋 长 薛衡竟 1930.2-1930.4
政治 部 主任 余乃诚 1930.2-1930.9
第二支队队长 何坤(兼)
政治部主任 黎昌圣
下辖3个大队
第一大队队长 朱松寿
第二支队队长 张爱萍 副大队长 曹松楚
第三大队队长 秦某
第一支队队长 刘廷杰
政治部主任 陈雪生
下辖3个大队
第一大队队长 仇建忠
第二支队队长 唐楚云
第三大队队长 陈宗恒
1930年5月,红十四军第二支队改编为红十四军第一师
师 长 张世杰
政 治 委 员 黎昌圣
下辖第二团
团 长 张世杰(兼)
政 治 委 员 黎昌圣(兼)
下辖3个营
第四 营 营长 曹松楚 副营长 傅克高
政治 指 导员 张爱萍(至6月)
骆家流(何杨)
第五 营 营长 时克祥 副营长 宗琪
政治 指 导员 许坤(周方)
丁广之
第六 营 营长 杜俊生
政治 指 导员 郑文林(曹玉彬)
师直教导队队长 沈诚
1930年5月,红十四军第一支队改编为红十四军第二师
师 长 秦 超
政 治 委 员 陈雪生
1930年9月6日,红十四军一师改编为如泰红军游击队.同年10月解散.
第一游击队负责人 王益之
第二游击队负责人 沈诚
第三游击队负责人 骆家流
丁广之
第四游击队负责人 李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