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资料频道 > 如皋党史 > 史海回眸 > 正文

“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的故事

    如皋市档案馆保存着一枚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这枚诉说了如皋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和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先烈们奋斗历程的印章,由一块下方上圆的鸡血石构成,上圆高0.15厘米,下方高1.9厘米,上面用小篆字体精心镌刻着“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十二个大字,加上匀称得体的宽边框,正好3.9厘米见方。这颗印章大小得体,高低适当,在残酷复杂的战争年代,便于携带。这枚珍贵印章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说起来还有一段神奇的经历。

那是1965年初秋,原如皋县民政科决定将凌乱矮小的旧房翻建。一天清晨,工人们在原中山钟楼西县民政科招待所门口清理地下水道,挖地扒砖头时,发现地下有一个砖砌圆拱,圆拱内放着一只平边铁锅,锅上有木头锅盖,盖上整齐地放着一双小脚女人的绣花布鞋。揭去锅盖,锅内放着100多发子弹,一把刺刀,一副脚镣,均已严重锈蚀,在拿开刺刀和子弹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一件珍宝,一枚石质“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章,而且保存十分完好。据查,这些矮小的旧房原是国民党的看守所,土地革命时期曾关押过我党许多革命志士,我们有许多同志在这个监牢中受折磨、遭摧残,有不少同志在牢中直至英勇牺牲。可以肯定这是我们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埋藏在地下保存下来的。

经查有关史料和许多老同志的回忆,中共如皋县委从1927年7月在如城福成庵成立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县委大印没有丢失过,那么,就足以证明,这枚印章应该是土地革命时期如皋县委的文物。既然如此,这枚如皋县委印章又是经过怎样的碾转,而最终被埋藏于地下的呢?

对此,原如皋市委党史办主任李实秋同志曾在1995年11月23日的《如皋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如县委印章之谜》的文章有这样一段文字:“据1929年1月16日上海《申报》报道:‘1月10日,经县府悬赏通缉之徐芳德,于上午在贲家巷被公安队拿获,其护兵二名,一名杨立轩被击毙……从杨身上搜出‘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一方(石质)”。因此,从这篇文章和敌人的相关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早期的如皋县委印章肯定是在徐芳德同志被捕时被一起收缴的。而被捕的徐芳德同志此时正担任中共南通特委委员并兼任中共如皋县书记。

这里不妨简要介绍一下徐芳德烈士。徐芳德同志1901年出生于如皋江安六甲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很早就加入了共产党组织,于1928年5月参与领导了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的如皋、泰兴两县农民暴动——“五一”农民暴动。暴动遭受失败后,他始终坚持在暴动区。同年7月,中共如皋县委重新建立,徐芳德被选为县委常委兼组织委员。此后,他深入镇涛区开辟工作,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部。并先后奇袭国民党九华公安分局、下驾原公安分局,亲手处决了国民党如皋县参议会参议员、沙田局局长刘仰琨和巡长祝培初。1928年11月,徐芳德出席中共南通特委召开的6县县委联席会议,当选为南通特委委员,并任中共如皋县委书记。1929年1月10日,为了把如皋西乡和镇涛两地的游击队集中整编,徐芳德带领两名游击队员,潜回江安六甲活动,被驻贲家巷的国民党县警察中队包围,突围时腿部中弹被俘。后被转解至如皋,敌人严刑逼供,令叛徒劝降,均不为所动。1月27日于如城北门城脚眼光庙英勇就义。[NextPage]

在徐芳德被捕后的第六天,即1929年1月16日的上海《申报》,就刊登了李实秋主任文章中的那段文字。“同年1月17日《通通日报》也刊载了徐芳德被捕消息:‘……闻杨李均为徐之亲身护兵,杨兼任掌印,从杨身上搜出长方形正方形石印各一颗。’报载两枚印章之中的长方形石印,是指‘中国工农红军司令部江北指挥部’印章,因为这是军用印章,古称关防,一般是长方形的,而正方形的应是县委印章。”①此时,徐芳德既是如皋县委书记,同时还是红军游击队江北总指挥,因此,两枚印章一并被缴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就是说,随着徐芳德等同志的被捕和牺牲,印章即被敌人收缴而去,但却又如何被埋藏于地下达几十年之久呢?从那双挖掘出来的绣花鞋来看,可以肯定地说,在国民党政府里有我地下工作人员,而且是一位女同志。因为,据了解,当时被捕人员中没有女干部。后来相关老同志回忆说,这在当时敌我斗争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敌中有我,敌人的要害部门,有我们的同志打入内部工作,夺回敌人缴去的印章并不太困难。

1980年,如皋县委党史办的李实秋同志,对这件事曾作过细致的调查,发现当年国民党县公署里确有一个女秘书李蕴玉,是中共江苏省委特派员吴丹枫的妹妹,我党利用其丈夫董雪山任国民党县公署的总务科长之机,将她安插在县公署内部工作。李蕴玉利用其丈夫董雪山是国民党县政府总务科长的关系,在1928年“五一”暴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掩护了我党叶胥朝等领导同志。另据其他老同志回忆,红十四军时期的标语,也曾通过李蕴玉同志送到当时县长王浩然的枕头上。种种迹象表明,这枚印章从敌人手中转移出来,后又埋入地下很可能与她有关。也许是由她转移出来,经她丈夫和我党被捕关押的同志,利用修地下水道埋下的,这就出现了那双绣花鞋和脚镣。也有可能就是她一个人干的,子弹、刺刀、脚镣,暗示着也是冒着坐牢和杀头的危险干的。然而这仅仅是个分析。1981年,李实秋在镇江找到李蕴玉的住处时,她已于两年前去世了。邻居们惋惜地说:“你们早来两年就好了,她被造反派斗得可惨哪!”原来,李蕴玉1930年离开如皋后,就和党失去了联系,后随丈夫去苏南一带做教师,她丈夫做过丹阳县伪县长。在那个“左”得出奇的动荡年代,她的日子当然不好过了。……

    也许,这枚印章是谁保护下来的将成为永远解不开的谜!但它的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革命的胜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那些为革命奉献热血和生命的先辈们,还有像电视剧《一双绣花鞋》中林南轩一样在秘密战线上孤军奋战、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95年9月,如皋县委印章经省文物鉴定小组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这大概是对那位冒死转移和保存印章的无名英雄的一种告慰吧。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邵金勇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