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他化名易河,参加了新四军。不久,加入共产党。1939年初,他在新四军六支队拂晓剧团工作。后参加创办《拂晓报》,写过长诗《付沟—我的母亲》。 1940年上半年,调四师的六旅十八团任宣传干事。在这里,他创作或与人合作了四师流行歌曲《洪泽湖上》、《豫皖苏边区进行曲》、《涡河岸上》等,并导演和演出过《流亡进行曲》等进步话剧。
1940年11月7日,十八团在土山王集同日军相遇,他临危不惧,镇定地带领宣传队员突围。1940年12月12日,豫皖边区发生“耿吴刘事变”,十八团团长吴信容带团部和一营叛变投敌,易河和其他10名政工干部被捕。他在狱中表现坚强,带领难友高唱《国际歌》,同叛军头目展开斗争。后由于我军的交涉,叛军被迫将易河等人释放归队。易河被分配到十一旅政治部工作。
1942年10月,由于日军的经济封锁,皖北抗日根据地生活十分艰苦,易河患重病,无法坚持在皖北进行革命。1943年,易河通过亲戚关系,改名杨仲康,到如皋白蒲小学 (南校)担任教师,秘密从事抗日活动。1944年2月,驻白蒲伪军团长朱开聪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创办承治中学,杨仲康又到该校任教,讲授地理、美术、音乐等课程。他以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华,精湛的教法,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尊敬。他创作的图画《灌注》、《寂寞》、《爸爸何日归》,表达对敌人白色恐怖的憎恨和盼望抗战早日胜利的愿望。
杨仲康的革命活动,被朱开聪发觉,并受到监视,在带领学生散发抗日传单时被发现,于1945年3月14日被捕。1945年9月21日,被杀害于白蒲镇南洋桥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