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如皋概览:地方特产
【如皋香肠】如皋香肠生产始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清末获南洋劝业会二等奖。 如皋香肠条形整齐、肉质紧密、色泽鲜艳、咸甜适度、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精肉嚼而不老,肥肉油而不腻,可与广式香肠媲美,亦称为如式香肠。 江苏长寿集团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精心研制新配方,所生产如皋牌香肠享誉国内外。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优质名特产品,1985年获国家质量银质奖,1988年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2年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如皋火腿】如皋火腿生产始于清咸丰初年。清末,先后获檀香山博览会奖和南洋劝业会优异荣誉奖状。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优质名特产品。 如皋火腿以如皋及其周边地区饲养优种生猪为原料,经多道工序精细加工制成。其形如琵琶,色红似火,风味独特,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中外,与浙江金华火腿、云南宣威火腿齐名为“中国三大名腿”。因如皋地理位置偏北,故有“北腿”之称。 如皋火腿烹饪可蒸、煮、炖、煨、炒、焖、烧,尤以清炖和煮食为佳。可常年贮存,供四季食用。 【如皋肉松】如皋肉松生产始于1914年,原为太仓式肉松,后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研制最佳配料配方,形成如皋特有风味。 如皋肉松于1966年始出口国外。1982年,如皋肉联厂生产的金梅牌肉松被商业部评为名特优质产品。1985年在巴黎荣获国际美食学会与旅游观光委员会授予的金质荣誉奖章,为中国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枚肉食品金牌。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1992年如皋牌肉松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如皋萝卜】如皋萝卜栽培具有上千年历史,经长期选育形成独有良种“鸭蛋头”、“捏颈儿”、“百日子”。其以皮薄、肉嫩、汁多、味甘和木质素少、嚼后无渣的绝妙口感,赢得了“赛雪梨”的美誉和“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不如如皋的萝卜皮”的夸赞。因其生津开胃、清火降气之功效极佳,如皋民间流传着“晚吃萝卜早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之说。 用如皋萝卜腌制如皋萝卜条,相传始于唐大和年间(827~835)。新中国成立后,如皋酱醋厂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生产的东皋牌萝卜条,形似橘片,色泽黄橙,芳香独特,咸中带甜,具有香、甜、嫩、脆的特色。1983年获外经部荣誉证书和江苏省优质食品奖,1985年获全国出口产品优良荣誉奖状。 【如皋董糖】董糖制作起源于明末如皋名士冒辟疆爱妾董小宛之手,故称之为“董糖”。因董小宛时为秦淮名妓,又称之为“秦淮董糖”。 董糖酥松香甜、入口易化、口齿留香、回味久长,誉满大江南北300余年。 如皋食品厂继承传统工艺生产的水明楼牌如皋董糖,口味纯正。1985年获江苏省优质产品证书,年销售量达数十万盒。 【白蒲茶干】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湖州人屠氏于如皋白蒲镇开设三香斋茶干店,所制茶干香、韧、鲜、嫩,成为佐茗佳品。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本地官吏以三香斋茶干进贡。乾隆食后赞口不绝,并挥毫御赐“只此一家”条幅。从此,三香斋白蒲茶干声名远播。 今白蒲三香斋茶干厂师傅系嫡传,在继承传统工艺、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白蒲茶干营养丰富,老少妇孺皆宜,是家常和旅途中的经济方便食品,也是筵席冷盘佳品和荤素烩炒的优质配料。 【林梓潮糕】林梓潮糕由如皋林梓镇费氏老万和茶食店于清雍正十年(1732)创制。林梓潮糕丰含米香、桂香、荷香,香而不浊,沁人心脾,且甜而不腻,柔润爽口,风味独特。 林梓潮糕名倾大江南北,为江苏特产、苏北名点,并被收录于《江苏名菜名点》。 【白蒲黄酒】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浙江绍兴章姓落户如皋白蒲镇,开办槽坊酿制黄酒。后章家历代继承祖传秘方,以地产上等米为原料,以药酒、麦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加饭酒工艺,精心酿制黄酒。 白蒲黄酒色泽橙黄、清晰透明、醇香浓郁、口感纯正,且具有舒筋活血、健身强心、延年益寿之功效,可与浙江绍兴黄酒媲美。 20世纪50年代,成立公私合营白蒲黄酒厂后,继承和改进白蒲黄酒传统工艺,进一步提高黄酒品质,生产的水明楼牌系列黄酒,1986年获江苏省优质产品证书,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91年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3年在日本东京第五届国际酒、饮品博览会上获金奖。1997~199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