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景延(1904~1948) 名克祚,号景延。如皋城西陆家庄人,1904年4月10日出生于地主家庭。1919年毕业于安定小学。15岁小学毕业时,正逢“五四”运动,他深受启迪,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思想,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地主豪绅压迫剥削农民深怀不满。后考入南通商业学校读书,因反对校方克扣伙食被开除。1921年进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学习,1924年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回如皋任如城体育场指导专员兼县童子军教练。 1927年,先后任国民党如皋县党部监察委员和宣传干事。是年冬在国民党的“清党”中,以言论“过激”、与共产党人“接近”,遭解职并被排挤出县党部。自此,汤景延愤然脱离了国民党。
1928年,汤景延到母校陆庄小学任体育教员。执教期间,他同情如泰地区“五一”农民暴动,以及农民赤卫队、红十四军的革命活动,多次发表反帝反封建的演讲。为此,于1930年秋遭如皋反动当局逮捕,3个月后,由地方知名人士保释。因在如皋迭遭迫害,去邻县海门,一度任海门县禁烟委员会调查员。旋因机构撤销,改营浴室业。
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全国燃起了抗日烽火,汤景延怀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到驻海门县的国民党江苏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军事谍报处工作。次年春,茅镇沦陷,又去灵甸港,参与组织成立了海门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任副总队长。后总队多次变化番号,改编为江苏省保安九旅五团时,汤景延任少校团副。1939年前后在各保安旅火拼中,五团被缴械,汤景延转往泰州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二纵队(颜秀五部)任中校机炮营长。驻江都时,驻地与新四军挺进纵队相邻接,他结识了挺进纵队三团团长梅嘉生。友军间的过从,使汤景延对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曾以弹药支援新四军。
1940年6、7月间,颜秀五反共媚敌,在二纵队内部搜捕共产党人,并强令军官家属离队。汤景延弃暗投明,以伴送家属回家为名,摆脱颜部羁绊。回到家乡找到了陶勇、卢胜、梅嘉生率领的苏皖支队,参加了新四军,受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委派,至刚起义的原保安四旅盂宪平团任参谋长。1941年2月,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孟宪平尾随效尤,公开叛变。当此关键时刻,汤景延登高一呼,带回了一部分人、枪,随讨逆的新四军一师三旅返回掘港、北兴桥、三余一带。不久,他转入地方,任南通第十区区长。同年秋,通海行署成立,汤调任通海人民抗日自卫团团长。
1942年,屡经考验的汤景延,由苏中四地委社会部长陈伟达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春,由崇明撤驻通海地区的崇明县警卫团并入通海自卫团,汤景延仍任团长(通海自卫团因此简称“汤团”)。当时,日伪正准备对苏中四分区实行“清乡”,斗争日趋紧张、尖锐。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严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共苏中区委从对敌斗争的策略考虑,同时考虑到汤景延在抗战初期曾参加过国民党地方部队,与伪方一些上层人物有“旧交”,决定由汤景延率部打入伪军,相机配合反“清乡”斗争。汤景延毅然接受了这一特殊的战斗任务。
1943年3月底,汤景延与伪特工总部江苏实验区南通分区区长姜颂平、伪苏北“清乡”主任公署主任张北生进行了接触,尔后又与日军代表高木谈判,达成协议。4月16日,“汤团”接受伪方“外勤警卫团”的番号,分驻海门、姜灶港和张芝山一线。
汤景延打入伪军后,巧妙地周旋于日伪之间,利用日伪之间和汪伪内部的矛盾,勇敢机智地为党工作。他组织搜集军事情报,为四分区部队秘密输送弹药,利用与伪方军政头面人物的关系,进行分化瓦解工作。还以解决部队给养为由,开办商行,以经营粮食、禽畜、蔬菜为掩护,控制驻地沿江各港口,护送根据地干部进出据点,并为根据地采购、转运军需物资。身在虎穴,他一次又一次挫败了日伪企图化掉“汤团”、吃掉“汤团”的阴谋,保存了部队的实力。
1943年9月下旬,苏中区党委决定“汤团”举行军事暴动。29日夜,设计将金沙特工组长翟光耀等多人击毙,摧毁了伪行动大队队部和伪区公所,其他据点也同时暴动成功。这样,汤景延在南通警卫团的接应下,把部队一举拉出了敌占区,重返根据地,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粟裕、陶勇等领导同志的表扬。
此后,汤景延率部以新四军一师独立团的番号,参加二分区反对日伪“扫荡”的战斗。同年12月,汤部编入苏中军区联抗部队。汤景延任联抗副司令员,协助黄逸峰司令员指挥战斗,屡立战功。嗣后,汤还率部配合苏中主力部队,讨伐勾结日伪残害群众的国民党税警总团陈泰运部,予陈以重创。
1944年秋,汤景延去宝应县境内苏中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学习期间,他身体有病,按规定,生活上可以享受必要的照顾,但他坚持和其他学员同甘共苦,努力改造自己。
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汤景延在苏中军区敌工部工作,他积极参加对伪军的策反工作。9月21日,如皋县城解放,汤景延任城防司令。不久,随敌工部进驻新解放的淮安县城。
解放战争开始,汤景延任华中军区海防纵队司令员。1948年年初,中共华中工委、华中军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纵队,汤景延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兼政委、副司令员、参谋长,并派他与司令员丁锡山,进入浙东山区,招集新四军北撤时留下的一批分散的游击队员,配合我大军正面战场开展对敌斗争。
他与丁锡山率领部属65人,乘帆船于2月9日(农历除夕)下午,从大丰县斗龙港出发,12日午夜在奉贤县境登陆。此时敌人已获悉丁、汤将南下,动用了两个旅的正规军和奉贤、松江、青浦等6个县的地方武装,谋划阻击、“兜剿”。汤景延与丁锡山率部属行军五昼夜,突破了敌人层层堵截。18日上午,在青浦境内,向淀山湖进军途中,又陷入重围,奋战8小时,终以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丁锡山等14人牺牲,汤景延被俘,关押于沪淞警备司令部监狱,与上海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王孝和同室。《不死的王孝和》一书载有关于汤景延的英雄事迹。
5月14日,汤景延在上海江湾慷慨就义。据当时上海《新闻报》报道:“……昨日下午3时半,由警备部看守所提出时,态度仍极傲慢,身着被俘时之青蓝色便服及布鞋……承审军法官询其有何遗言,仅称家在解放区内,在沪并无亲友,并拒绝注射麻醉针剂,亦不索烈性酒食。上车高呼口号,面部毫无恐惧之色。”罹难时,拒不下跪,被枪弹击中,“但仍直立不倒……”汤景延遗体由普善山庄殓埋。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汤景延烈士的忠骨移葬于上海市龙华烈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