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瑾(1904~1931) 字汝怀,化名沙文静。如皋石庄镇人。1921年(民国十年)考入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南通师范)学校。与同学王盈朝、杨文辉等组织“晨光社”,开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活动。同时,他支持如皋为旅宁学生、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负责人吴亚鲁的倡议,于1922年8月在如城成立进步团体“平民社”。1924年,平民社在掘港开年会,徐家谨在会上宣讲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精神,深受与会者欢迎。同年,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春,徐家谨经王盈朝介绍加入国民党。“五·卅”惨案后,发起组建南通学联。6月3日领导全城罢课游行。并任南通学生“五·卅”血案后援会主席,主持出版《血潮》,募集数千银元援沪。
1925年秋,徐家谨毕业任教于南通师范附属小学。1926年春,经王盈朝、丛允中介绍,与杨文辉、徐芳德等人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通师附小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介绍《中国青年》等书刊,与该校国家主义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学校播下了红色的种子。后来遭到恶势力的排挤,转至如皋东乡马塘小学任教。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徐家瑾与杨文辉一起至武汉投奔国民革命军。7月15日武汉政府叛变,杨文辉悲愤自坠黄鹤楼而死。徐家瑾只身赴江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随军南下广东,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剑英部教导团做政治工作。12月11日,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被捕入狱。越狱后,至上海找到党组织。
1928年春,由江苏省委派回如皋协助县委工作。4月28日,徐家瑾到达如皋,正值如皋准备武装暴动。他根据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提出准备工作不够,建议待秋收后暴动。但是暴动令业已发出,徐家瑾以国民党员的身份与刘君霞、周惠吾等人留在如城作策应工作,准备攻进县城后,建立苏维埃政府。暴动失败后,他以国民党员的身份,仍坚持在城里进行地下斗争。5月13日,国民党在如城成立如皋各界反日救国运动会,他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吴亚苏回县重建党的组织,担任县委书记,徐家谨被任命为中共城中区委书记、代理县委特派员。他筹集资金千余元,在如城开设读书消费合作社和糖果店,作为中共如皋县委的秘密联络点和交通站,并打进国民党县党部机关报《皋报》任主编,利用舆论宣传工具宣传革命道理,领导如师学生游行示威,反对国民党当局屠杀西乡农民。后因在《皋报》副刊《先路》上发表短文《饭碗》,揭露国民政府的黑暗,被国民党右派分子控告,于10月30日被捕,解押苏州司前街监狱。在法庭上,他义正辞严,使法官瞠目结舌,无辞以对,加之党组织营救,国民党只得判以有期徒刑2年6个月了事。
当时苏州司前街监狱,关有犯人2000名,其中政治犯800名。徐家瑾在狱中被推为中共监狱特支委员会委员,以他为首在狱中创办工农学校,自编讲义授课,并组织难友开展绝食斗争,抗议狱官暴行。
在1930年7月组织的一次绝食斗争中,徐家瑾等联名写出《江苏省高等法院看守所囚徒的呼吁书》和《控诉书》,提十项严正要求,由地下组织传出发表,新闻记者和社会名流纷纷探监采访,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派员“谈判”,暗中却对领导斗争的徐家瑾施以酷刑。
10月,中共江苏省委制定“鸿宾计划”(暴动计划),调太湖游击队配合监狱特支组织难友暴动,一切准备就绪,因叛徒告密而失败。12月14日,徐家瑾等30余人被押往镇江军法会审处,他望着路边临时拉起的长绳吟道:“软软栏杆英雄血,鲜花万古香不灭……。”并与难友相约:“身份已经暴露,我们5个共产党员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多数难友。”他在受审时承担了一切责任,被改判死刑。
中共江苏省委多方营救均未成功,遂决定组织越狱。中共镇江县委与狱中取得联系,决定大年初一行动,徐家瑾担任行动指挥。在安排的越狱名单中,徐家瑾把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年初一晚上,警察戒备松弛,时机极好。可是有一难友违背纪律,提前行动,打乱了整个部署,铁镣未能全部打开,冲出者无人接应,越狱失败。
徐家瑾的长兄赶来探监,他对哥哥说:“从参加革命的第一天起,我就准备在必要的时候,把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又说:“少数人失掉自由,献出生命,换来的是广大人民永久的幸福。”他请哥哥把道理向家里的人讲清,不要为他的死而伤心。
1931年2月25日清晨,全副武装的军警闯入牢房,传唤徐家瑾。徐家瑾从容地整衣起床,对难友告别说:“易水饯别,壮士不还,今日与各位诀别了!小人趋利,君子殉志,今天我是死得其所,诸君幸自珍重,勿复以我为念!”说罢昂首走出牢房。上午9时,徐家瑾在镇江北固山下就义。